招教考試教師基礎知識必背考點
江蘇教師招聘考試培訓
蘇文江蘇教師招聘考試交流qq群:
中小學QQ群:730933276(二群)/179234145(一群已滿)
學前QQ群:711391381(二群)/78830107(一群已滿)
蘇文教育訂閱號:NJSW_3103
招教考試教師基礎知識必背考點
1 | 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是:班級授課。 |
2 | 柏克赫斯特創立的教學組織形式是:道爾頓制。 |
3 | 教學活動中師生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而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稱:教學組織形式。 |
4 | 為達到某種預測效果所采取的多種教學行動的綜合方案稱為:教學策略。 |
5 | 以教學組織形式為中心的策略就是:形式型策略。 |
6 |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有(備課、上課、作業的布置與批改、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 |
7 | 備課的內容包括:(了解學生、鉆研教材和制定教學計劃。) |
8 | 常見的教案有(講義式、提綱式和綜合式)三種。 |
9 | 根據教學任務可將課的類型劃分為(單一課、綜合課)兩類。 |
10 | 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稱為(課的結構)。 |
11 | 綜合課由(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部分組成。 |
12 | 考試的方式有(口試和筆試)兩種。 |
13 | 考試命題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區分度和難度。 |
14 | 學業成績的評定可以彩(記分和評語)兩種形式。 |
15 | 常用的記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級制)兩種 |
16 | 等級制記分法包括(文字等級記分法和數字等級記分法)。 |
17 | 班級授課制是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集體上課。 |
18 | 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高于北京的(京師同文館)。 |
19 | 外部分組包括(能力分組和興趣分組)兩種。 |
20 | 外部分組是指打破傳統的按(年齡)編班的做法,改由按學生的(學習能力或學習興趣)來編班。 |
21 | 教學策略的基本特征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 |
22 | 教學策略按構成因素可分為(內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綜合性)。 |
23 | 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的是:正確的人生觀和科學的世界觀教育。 |
24 |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下列哪二者之間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
25 | 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狈从沉说掠模菏鑼г瓌t。 |
26 | 從德育的角度來說,“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反映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則。 |
27 | 通過創設良好的情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品德的方法是:陶冶法。 |
28 | 根據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對學生的思想言行作出判斷的德育方法是:品德評價法。 |
29 | 德育中的基本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
30 | “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法。 |
31 | 馬卡連柯提出的“要盡量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反映了德育的(尊重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原則)。 |
32 | 狹義的學校德育即指(道德教育)。 |
33 | 學校德育具有(社會性、歷史性、階級性和民族性、繼承性與世界性)等特點。 |
34 | 德育內容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構成。 |
35 | 德育過程從本質上說就是(個體社會化與社會規范化)的統一過程。 |
36 | 德育過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德育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
37 | 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受教育者是自我品德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
38 | 自我評價能力是進行自我教育的(認識基礎)。 |
39 | 德育的基本途徑是(政治課和其他學科教學)。 |
40 | 為達到德育目的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者作用的活動方式的總稱是(德育方法)。 |
41 | 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形成正確觀點的德育方法是(說服教育法)。 |
42 | 說服法包括運用(語言)進行說服的方式和運用(事實)進行說服的方式。 |
43 | 榜樣包括(偉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學生中的好榜樣)。 |
44 | 陶冶主要包括(人格感化、環境陶冶和藝術熏陶)等。 |
45 | 品德評價法通常包括(表揚獎勵、批評處分和操行評定)等能力構成。 |
46 | 在知、情、意、行四個德育環節中,(知)是基礎,(行)是關鍵。 |
47 | “潤物細無聲”這句話所體現的德育方法是(陶冶法)。 |
48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體現的德育方法是(榜樣示范法)。 |
49 | 在德育認知模式中,同時涉及兩種道德規范且兩者不可兼行的情境或問題中做(兩難問題)。 |
50 | 實際鍛煉法是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進行一定的實際活動以培養他們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